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钱松喦《红军不怕远征难》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保护传统文化”的民间呼声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政策相激荡。
艺术家们怀着对党的感恩之心,为革命精神感召,被建设热潮激励,响应号召、迎合需求、改造画风的同时更注重改造思想。背负纸笔走出画室与书斋,走遍万水千山,到全国各地建设一线写生采风成为了新中国初期画外一道亮丽景观。慢慢求索之中,艺术家逐渐找到了反映中国建设面貌这个基本主题,打开了中国画改造的第一个突破口。
钱松喦《红军不怕远征难》局部
“欣赏趣味是愈古愈好,因而画坛也就因袭成风。不管谁的画,上面题款几乎都有个仿字……国画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是钱松嵒在新社会对当时积习已久的国画现状的批判性观点。
中国画的美学特点之一便是时代与绘画的有机结合。而在20世纪活跃于中国画坛的艺术大师中,钱松喦的艺术创作轨迹对于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新金陵画派”的创建者之一,先生形成了新国画的创作风格,推陈出新,用革命历史精神为魂,贯穿创作过程,构思独到,画风醇厚朴茂,内涵深厚。
钱松喦《红军不怕远征难》局部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题材的创作集大成者首推钱松喦先生。在他的画作中,既表现出古代文人画缔造意境的种种可贵经验,又勇于推陈,不断出新,用勃勃向上和欣欣向荣的画笔,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创作出一批批新时代画卷。
钱松嵒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国画,但是,并没有产生像30岁(1929年)时入选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并作为优秀作品选刊于《美展特刊》上的社会影响。而他1953年创作的《快乐的暑假》入选了“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却让人们刮目相看。虽然就社会对他的一般看法,人物画并非他的所长,然而,从他1943年的《绥山桃熟》来看,人物画也具有相当的水平,基本上在民国时期的一般人物画水平线之上。所以,1949年之后,他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生活的人物画作品,如1950年的《治螟图》,1953年的《快乐的暑假》,1956年的《捕雀》《清昼小憇》,以及50年代的《惠山女樵》《花果满山鱼满湖》,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人物画创作。由此可见钱松嵒在这一时期的努力。尽管这时候他正处于一个新与旧的磨合期,可是,时代赋予了他的艺术以新的要求,他也因此有了展现才华的机会。
钱松喦《红军不怕远征难》局部
50年代初,钱松喦还创作了一幅《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是他一生创作中少见的表现革命历史的题材,以其擅长的山水和人物的结合,以毛泽东的《长征》诗意为题材,表现了他在新社会积极进取的努力。需要指出的是,这是当时画坛上出现较早的表现毛泽东诗意的作品。
钱松喦《红军不怕远征难》局部
从1957年到1966年,钱松嵒的艺术完全走进了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道路上,他每年都要跋山涉水,访名山览大川,拜谒革命圣地,以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创作激情,一心一意地用山水画这种传统形式,来表现新中国的巨变和对这种变化的颂美之情。
钱松喦《红军不怕远征难》局部
众所周知,画是空间的再现,诗是时间的延续,在艺术的长河里,它们是最璀璨的两颗明珠,互为光芒、相得益彰。 画上题诗将诗画两者结合,成为传统中国绘画的一大亮色。 钱松喦先生淋漓尽致的画作再配以毛主席创作的诗文,使作品 显示出整体的艺术底蕴与诗画合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