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符
书法与道教的关系最深,研究却最少。相传道教符箓最早来自黄帝“云书”。黄帝善作云书。“云书”是以流云为主要模拟对像的一种书法。云书在秦汉之际演变为“神符”。古人相信天神以云彩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图纹或篆文,方士(方术士)、道士将它记录下来,便是神符。道家认为:道士画神符,具有召神劾鬼、镇邪扶正、消灾祛病、保佑平安等神奇作用。道教符箓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从形式上看,符— 又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早期道教符箓,基本上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汉代隶书若干字的结合。因此,画符就成了具有独特意味的道教书法。元代画家倪瓒曾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后人把他这句话当成“文人画”的标准宣言,以此区分匠人画与文人画。书法其实也一样,也有能工巧匠,以精妙的技术来显示他们的俗气。逸气,则是有超脱世俗的风姿韵致,不衫不履、不町不畦。
王羲之 《黄庭经》(局部)
但无论用哪种方法,其实都不容易,古代甚至还多要靠家学积累。从蔡邕、钟繇、卫恒往后,书法史皆由家族史串起来,其中王羲之和颜真卿两家族尤其明显。两家也都兼用儒学经史与道教濡染工夫。论书法,当然不得不提到王羲之,且不能不知他这个了不起的书法家族。家族中人,几乎个个都是大书家。相传南朝梁武帝为了教习诸王的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单字。但因为“杂碎无序”,就令周兴嗣以韵次编辑,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沿革、修身治国、礼仪规范、文学艺术等,是儿童以及初学者识字的课本,这就是《千字文》。
智永 《千字文》(局部)
在敦煌遗书中《千字文》多达三十几件,可见其盛行状况。特别是题记“贞观十五年七月临出此本,蒋善进记”的这一本,被认为是目前发现最早、最成功的智永临本。
这一大批学王羲之风格的写本,足以证明南北朝政治和地理上的睽隔,完全没影响到王羲之家族书风的发展。后来出身陇西的大唐李氏政权,正因这样的渊源,而深喜王羲之。大唐李氏王朝和王羲之家族,他们有一层共同的特殊渊源:他们都信仰道教。
王羲之在老丈人家来选女婿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坦腹东床,表现出一种潇洒超脱之精神。他字逸少,“逸”正是他书法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又是从生命内里透出来的。
王羲之《平安帖》
王家许多人都如此,显示了生命的“逸格”。书法中“逸格”的说法起于唐代,李嗣真《书后品》最早标举“逸品”并把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放在这一品。可是王羲之他们老早已将这种格调表现于他们的思想、生命状态和书艺之中了。后世学二王的人千千万,可是这“逸”字,却是可望不可及。原因在哪?在于从笔法、结构、姿态等处去讲求,而生命根本不能超然物外、潇洒出尘!
这种气质,通于隐士、高士,而明显与老庄或道教思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