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200年前,白居易就解释了:“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古琴就是最好的朋友,去听、去品就是离音乐最近的方式。
我们常常以为音乐是抽象的,国乐更是让人有高不可攀,不知云深处的感觉。但当你细细品味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音乐可以有如此美的画面感。
在古人中,最会细品音乐的非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莫属了。他的诗歌保存至今的有2800多首,而其中和音乐有关的就高达700首。其中,最著名的《琵琶行》更是经典到让当时的日本天皇都是他的“粉丝”。
明 · 郭诩《琵琶行图》(局部)
其中有一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描写出不同琴弦发出或清脆或轻柔,时快时慢,互相交织的声音。就像眼前的大珠、小珠落在玉做的盘子里。而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中,又好似将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眼前看到既有小而精美的水瓶突然爆裂,又浮现出奔腾中的千军万马。
一品品画面,二品就是细品情感了。“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几首琵琶曲,道尽琵琶女的心事,也诉说白居易因政治排挤而郁郁不得志。在音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中,不仅听到了音乐人的情感,更是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诉求。
音乐是不分语言、不分背景、不分学历、不分职业的。人人都会在这样美妙的国乐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
在唐朝,还有一位诗人也是热爱音乐至深,常常也是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那就是杜甫。他在《吹笛》中写道“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笛子的声音悠扬、委婉,烘托出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的情景。而此时杜甫的心却跟着悲情的笛声好似飞回了家乡。
细品乐器背后的历史变迁
能够品出音乐内涵的人,必然也了解音乐背后的乐器。
到底是怎样的乐器能够发出如此充满画面感和引入至深的音乐呢?音乐人又是如何弹拨和吹奏它们的呢?
这是唐朝时候的琵琶图(下图左),现保留于日本正仓院,它与现在的五弦琵琶(下图右)在造型、音色和弹拨技巧上都有很大不同:
白居易在《五弦弹》中,记载了五弦琵琶每一个弦的声音:“第一第二弦索索,第三第四弦泠泠,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
当时四弦和五弦琵琶都是宫廷乐中使用的,横着抱,使用拨子,技艺上有拢、捻、抹、挑。那句“沉吟放拨插弦中”就是指琵琶演奏完毕后,将弹奏用的拨子插在弦与弦之间的动作。
而现代琵琶则是竖着抱了,没有拨子,取而代之的是指套。当然,声音与古时候也会有差异,在表现曲目上则丰富了许多。并且由此衍生的派别也各分秋色,情绪表现上也略有不同。
推开国乐之门,原来国乐这么美
到底哪首古曲才是真正延续千年的“经典版本”?如何理解昆曲表演的美?古代文人手中的阮到底是什么样的?昭君出塞弹的是琵琶吗?源自中国的尺八,为什么现在却是日本的传统乐器?……国乐的千年风华,你也许略知一二,但或许还有更多的疑问。
为此,三联中读精心策划了《听吧!国乐》。这门课将带你穿越从先秦到近代、跨越9000年的音乐世界,深入讲解其间的12件“高光”乐器/乐种:编钟、鼓、磬、古琴、阮、琵琶、尺八、笛、箫、昆曲、三弦、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