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最浪漫的事情是约上三五好友相聚,或骑马,或步行,或泛舟,在花团锦簇的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
古人的春游寻踪有的被记录在了诗文里,有的则被留在了画作里。《游春图》就是这类画作中的佳作。无论从笔墨语言、色彩、构图,还是对中国绘画空间美的认识、诗画合律的表现,《游春图》都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你带上茶,我带上你,一起跃然画上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一起探春,游春。
展子虔《游春图》
—山水画的诞生—
山水画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魏晋时期,中国画中已经出现了山水的形象,并且有宗炳、王微两位画家,专门撰写了《画山水序》和《叙画》两篇小文章,在画坛上大力推崇山水画。但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山水尚未获得属于自己的生命,在很多时候只是充当人物画的背景,具有装饰性的意味,因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出现。比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有了山水,但主要内容仍然与人物相关——曹植与洛水之神的爱情。还有敦煌壁画中的山水形象也是以配角出道的。而《游春图》的出现,则意味着山水画正式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标志着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洛神赋图局部
有人说,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当推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其在中国山水画的地位,就如同文字圈里的甲骨文,帝王圈里的秦始皇。这幅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绢本、青绿画卷,也是展子虔唯一的一幅传世之作。可以说,它的存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史、艺术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于作者—
展子虔生于公元545年,正值东魏末期,他从出生起就伴随着战争环境,高氏篡魏、北周灭齐,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更迭频繁。这样的乱世并没有埋没展子虔的绘画天赋,他幸运的得到父母的支持,走上绘画之路。
有天赋还肯努力的人,必有一番大成就。展子虔本一心只想过安定生活,但他的才名很快被隋文帝得知,于是入朝为官,直到告老还乡。身为文官,展子虔公务相对比较闲暇,这让他有机会在为官之余研习书画。不断探索创新,使得他在山水画的研究上成就显著,创立了“青绿山水”的绘画形式。从已知的山水画迹来看,青绿山水的鼻祖当推展子虔。他是绘画史上承上启下的画家,所处地位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游春图》局部
—内容—
《游春图》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全景方式描绘了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日子,人们踏青游春的好时节。远看,高山层层叠叠;近看,树木花草一派生机。出游的人们有的骑马、有的乘船、还有的在缓步前行,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消失于幽静的山谷。山林深处,几处佛寺若隐若现,使画面显得清幽而深邃。远山、白云、绿树、红花,恰到好处色彩描绘出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景象,令人赏心悦目。这样的美景,不禁让人想到朱熹在《春日》一诗中,对春天的描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游春图》局部
—技法—
青绿重彩,工细巧整。在隋代之前,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参照文中《洛神赋图》局部),不仅仅在构图、形状、用笔等方面都比较单一,而且在整个画面的用色方面也都十分单一。而在《游春图》中,其形状不仅仅充满变化,而且在用色上也更加丰富和大胆。
《游春图》除了对画面中的不同物象进行了十分具有特点的用色之外,在赋色上增加各种晕染等方法,使不同对象在色彩表达上显得更加统一而完善。在描绘松树时,画家并没有以松针来展现,而是用深绿色运笔,在表现其他花木时,画家则运用桃红色、白粉色等来展现,形成单纯而丰富、古朴而艳丽的形象特点。
运笔成熟,表现独特。展子虔在绘画创作上十分敢于并善于创新,尤其善于在细节处用笔。在绘画山川石木的时候,他善于运用细节,运用细笔勾勒它们的轮廓。以青绿色以及其他明丽的色彩来展现画面。
《游春图》局部
—构图—
在经营位置上,《游春图》则突破了以往的画风束缚,形成了十分有特色的构图方式,结构层次颇有特点。它的画面的右上部主要是山峦的表现,绘有大量的崇山峻岭,展现了一副山峦起伏、峰回百转的形态。
《游春图》局部
—名家点评—
唐代僧彦悰《后画录》:“触物为情,备皆妙绝”,“远近山川,咫尺千里。”
唐代张彦远:“动笔形似,画外有情。”
宋代《宣和画谱》:“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势。”
明代董其昌:是“世所罕见”的墨宝。
当代作家沈从文:“这画卷的重要,实在是对于中国山水画史的桥梁意义……没有它,历史即少了一个重要环节。”
《游春图》局部
纵观整个《游春图》,其画面展现的是新绿成荫、繁花盛开、水天一色、深浅莫辨的特点。而在对人物的描绘过程中,展子虔运用山后白云来展现人物所处的背景,并能够以此来衬托人物游春时的心境。而对于人物本身的形象来说,展子虔则也善于用粉色和白色进行点染,使得整个画面更显风格细腻、轻松生动。
游春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山水画承上启下的代表作品,不仅仅在于画面呈现的内容,更在于它异于前人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取向,展现出了于方寸之地尽显千里之姿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