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佛经中说在六道轮回中,我们投生人道的概率就像目盲的海龟能够穿过海面浮木上的圆洞一样稀有,而我们今生能够接触佛法更是过去殊胜的因缘所造就,需要好好珍惜。
然而对刚开始学佛的人来说,若无人指示去路,又难免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从而生起放弃的念头,这样的话不是很可惜吗?
佛教认为福与祸都源自于我们的“身口意”,即言行举止,思维意念。
因此修行的着眼点便在于“身口意”的修持,而本期小建议就将从“四做&四不做”展开。
新手学佛小建议
“四不做”
1、不信风水命理
在最开始接触佛教时,不少佛弟子会将其与求神、算命、风水联系起来,并希望可以借此测算、转变自己的命运。
但基于佛教三世轮回的时间观和善恶有报的因果观,我们的命运并非既定,而是可以经由当下的言行改变。
因此与其求神算卦希望可以窥测命运,不如从当下改变,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命运。
2、不求神通异能、感应境界
也有不少人听说学佛修行后,可以有千里眼、顺风耳、读心、飞行等种种神通异能而渴望修行,亦或是听说学佛有见光、见鬼神、见佛菩萨等不思议境界而生起好奇想要学佛。
在佛教认为,我们本就具备神通,经由修行逐一开启,就好比登山途中自然会看到半山腰处的风景,无需刻意追求。若一味痴求,便会错失山顶的风光。
感应境界同样如此,《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执着于此,对修行或日常皆无益处,反而会让他人觉得神经兮兮、招致反感。
3、不对立人我
此外,我们也应知晓学佛与世俗生活并非对立,学佛不是放弃世俗责任或与他人产生矛盾的借口。
佛菩萨及高僧大德们一直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生活中,当我们能尽到自己身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的责任时,又如何不是佛菩萨倡导的“恒顺众生”、“慈悲度众”呢?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不以学佛来隔阂人我,如“我是吃素的,不和你们一帮吃荤的人吃饭”或是只管自己念佛诵经而不顾是否会打扰到他人等等。
4、不以“找到师父”作为学佛起点
许多佛弟子在接触佛法后,急切地想找到一位高明的师父来带领自己修学,这种诚挚与渴求并不难理解。
但我们也要注意“明师”难寻,若没有相应的智慧与福缘,就算明师在前我们也无法辨认,而修行佛法也不一定必须在找到师父后才正式开始。完全可以自己先行诵经填充基础知识。
(注:若欲“禅修”,切不可自己琢磨修行,且待有缘师父带领。)
新手学佛小建议
“四做”
1、带着疑问学习
佛经中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向我们揭示了“相信”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佛陀要我们在修行时不产生疑惑,因为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必然会生起疑问,而疑问便需要通过学习来解答、验证,最终消弭疑惑。
若因担心怀疑佛法会有不好的影响,而不敢怀疑,不愿去探寻真相,最终选择盲目听信,又与“迷信”有什么区别呢?
2、自力、他力共同成就
刚开始学佛时,“念佛”作为最简便易行的法门,无需指示亦可自我修行,从而被大德高僧所推崇。
除了简单易行之外,“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更在于其让我们借助佛菩萨加持接引的力量,命终之际可以往生净土,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修行环境、加速解脱。
但这并不意味着除了念佛之外,什么都不用做了,要想获福、离苦、解脱,还需要自身的力量,即信愿念佛及改恶修善回向的力量。
佛菩萨的力量就像是给我们的汽车加满了油,若不自行踩下油门,汽车依旧无法行驶。
3、设定固定功课
那么我们自己可以怎么修行呢?读诵佛经不失为一种入门途径。经由诵读经文,可以有助于了解佛陀的教法,理解自己参加的放生、共修等佛事的目的及利益。
更可知道哪些行为、话语,佛菩萨鼓励我们去做,哪些不能做、不能说,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身语意。
但经文并不易理解,需要反复诵读方可略知其义,因此对学佛新手而言,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功课,可以是每日或每周诵读某部经书多少遍等等。
初学者可先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经》《药师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等入手。
4、坚持住,慢慢来
最后一项是坚持住,慢慢来。学习最怕三分钟热度,随后逐渐懈怠,或是刚了解一点就想“跳级”知晓高深知识,对反复了解的知识觉得已经弄懂,不屑温习。
对此,建议大家慢慢来,每天多了解一个名相、一个基础知识,多诵一部经、多念一声佛,就能种下一颗颗有佛法结缘的种子。
在未来轮回的无尽时光里因为这个因缘便能与佛法再次相遇、再次学习,终究能够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