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众生本来是佛,为何还会迷失变众生?
其实“众生本来是佛”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佛陀没有这样讲过,佛陀证得开悟的那一刻,他只是讲了一句:“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是具有这种佛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说我们有这种成佛的潜质,但是就是你的妄想和执着把它障住了。
其实这句话当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内涵:第一个就是你有成佛的可能性;第二个障碍你成佛的根本就是妄想执着,也指明了我们修行的方向,断除我们的执着跟妄想,那我们就可以开采出我们这个佛性。我们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也就是说成佛以后,他是不会变众生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如果成佛以后还会变众生,那修行岂不是没完没了?
佛陀他成就了他的功德以后,他为了利益众生,他确实会来到人间,但是他是乘愿再来。我们众生是乘着业力而来,那是不一样的。
所以修行的人,把我们的贪嗔痴熄灭了,其实我们的佛性自然就显现了,修行的人不是去找你内在的那个佛性,而是只要把你这个障碍佛性的妄心除掉,你的真心自然显现了。
佛陀打了一个比喻他说:佛性,就像我们的镜子,镜子它本身就具有那种光明,但是因为现在这面镜子尘封许久了,上面布满了灰尘,所以它就失去了那种镜子的作用。那我们不是去找镜子,镜子就本来在那里,你只要把镜子上面的灰一擦掉,它的功能跟作用就自然显现。
佛性,它是一个概念,它的功能作用就是慈悲与智慧,佛性的妙用就是智慧与慈悲。
所以,一个在生活当中具有慈悲与智慧的人,他的佛性就可以展现出来。当然,这个慈悲与智慧,我们很多人也具有少量的,也就是你这个功德具足越多,当你达到圆满的那一天,你就成就了佛性;当我们还没有成就圆满的那一刻,我们是菩萨,我们是修行人,我们就不断地去成就我们这两种资粮。
甚至有很多人一点慈悲心也没有,一点智慧也没有,那就是标准的凡夫,凡圣之区别就是迷悟之差距。迷惑的人,他就在意眼前利益,目光短浅,很会计较这种得失;但圣者,他就是眼光长远,不会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丢失自己的道德,或者出卖自己的灵魂。道德是非常值钱的,你没有办法用多少钱来衡量它,因为它是一种精神财富。迷惑的人,他就用道德、用灵魂来把它变成钱;但是智者,他是用钱去开发他内在的道德。
很多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他可以触碰法律、出卖道德、出卖灵魂,来换取这样的一点蝇头小利。但是我们修行的人很有智慧,你就会用钱去经过布施,帮助他人,而换得我们内在的道德的完善,还有灵魂的干净,这两种也就是迷悟之差异。
我们每个人都是命运的主人,你想未来成就什么样的结果?就看你现在的因地,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由你当下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决定的。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对现在的自己不满,那就是过去的你造成的,既然你对现在的你不满,你要进行调整,你不要停留在你过去的一种思考模式当中,或者是你的行为模式当中,不然的话你一直都是恶性循环。你唯有来改变你的思考模式,行为模式自然会变,也就是真正学佛的人有没有调整你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经常也讲一句话,你看这个人到底心里是怎么回事?你就看他的钱用在哪里?这种东西是骗不得任何人。他钱花在哪里?他内心就在意什么,他的价值观就是从他用钱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要观察一个人,不是他话讲的多漂亮,而是看他的钱花在哪里?这是一种大智慧。
你如果要看自己的价值观在哪里?就是你赚了的钱,你的钱都花在哪里?你就能认清自己,如果我们现在把钱花在一些不得当的地方,我们要调整啊!赚钱需要福报和本事,但花钱是需要智慧的。
有些人用钱带着自己走向堕落,但有些人用钱可以积功累德,让自己的灵魂道德得以升华,让家里面的人真正幸福美满。但是世间多数的人赚了钱以后,带给家里面的也是痛苦与烦恼,带给自身也是一种堕落。那这样的话,我们过去世积累的福报,变成金钱以后,带我们走向了黑暗,那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的生命是要越来越光明,那才是好的。如果你来的时候光明,走的时候是黑暗,那是很不吉祥的。古人也说先苦后甜,因为未来的时间更长,我们今生苦一点,受点委屈,其实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能醒过来,点亮自己的心灯,你未来的路是光明的。心灯可以照亮前程,让我们未来的生命越来越高级,那才是智者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