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与茶的故事。
大家对苏轼的印象是不是一直只停留在“豪放派”词人,偏爱喝酒的层次上呢?
有这个印象其实也不奇怪,毕竟苏轼曾经酒醉时写过一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面有交代自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这个背景。而《水调歌头》又恰好是上学时课本里的课文,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印象。
可是认真说起来,其实苏轼只爱酒,而不会喝酒,自己都曾调侃过自己: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
而对于茶呢?苏轼则是达到了爱茶且爱品茶的地步。且看看他如何爱茶。
赵孟頫《苏轼像》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表现了对福建的壑源茶的推崇备至。
苏轼《啜茶帖》
苏轼曾经在《次韵僧潜见赠》里有两句:
我欲仙山掇瑶草,倾筐坐叹何时盈。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苏轼在通宵办公时,会常备茶一壶,偶尔文思停塞时,就会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一杯茶,一饮而尽,然后继续落笔。
由此可知,苏轼可是充分地利用了茶可以提神的特点,非爱茶之人,很难做到这一步哦。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旗枪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阙《水调歌头》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极为生动传神。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这首《西江月》词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恕草草。
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东坡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他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其中《试院煎茶》诗: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
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可谓观察细致周密。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
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可谓观察细致周密。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器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
苏轼因为茶,还有这样一则颇为著名的民间故事。熙宁四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杭为官三年中,他经常微服以游。一日,他到某寺游玩,方丈不知底细,把他当作一般的客人来招待,简慢说道:“坐”,叫小沙弥:“茶。”小和尚端上一碗很一般的茶。
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
方丈和这位来客稍事寒暄后,感到这人谈吐不凡,并非等闲之辈,便急忙改口道:“请坐”,重叫小沙弥:“泡茶。”小和尚赶忙重新泡上一碗茶。
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及至最后,方丈终于明白来人就是本州的官长、大名鼎鼎的苏轼,便忙不迭地起座恭请道:“请上座”,转身高叫小沙弥:“泡好茶。”这一切,苏轼都看在眼里。临别时,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向苏轼乞字留念。苏轼心里一转,即爽快地答应了,提笔信手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坐请坐请上座;”下联为:“茶泡茶泡好茶。”
子由亦曾言,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
方丈见此,他的羞愧、尴尬之色,一言难尽。客来敬茶本是表达一种尊敬、友好、大方和平等的意思,而这位方丈不是不明苏轼之身份,而是不明这一“茶道”之理,所以为苏轼所讥。真是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