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中药材长势。新华网发
新华网贵阳7月20日电 “种天麻虽然辛苦,但比种什么都强。”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邓家湾村的王红说。
今年44岁的王红是邓家湾村天麻种植基地的合伙人之一,对于种植天麻,他热情极为高涨。多年前,王红利用家里少有的几亩地种了一些,但苦于没销路,没产量,发展受阻。
2016年,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王红贷了5万元免息贷款,和村里的王勇平、王彦、王昌龙等人成立合作社,流转荒山3000亩发展天麻。
放置营养液。新华网发
“我们当地一直以来都有种植天麻的传统,加上当地的土地特点也适合种天麻。”王红说。邓家湾村抓住优势,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发展天麻种植1万亩,促进群众增收。
除了邓家湾村的天麻种植,沙拉槽村的特色中药材同样吸引人。2016年,沙拉槽村流转86亩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我们种的中药材叫重楼,其药用价值极高。”沙拉槽村支部书记翟长海说。
由于重楼种植周期长,每年基地里都有近20个群众务工,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大家都在基地里除草、追肥,为当地在家薄弱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每人每天约有120元收入。
翟长海介绍,一亩可产重楼700至8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约750元,一亩地可得50余万元,今年可采收16亩,明年基本上就全部采收结束。
除了“静态”林产业,还有“动态”的生态跑山鸡养殖。在大水村跑山鸡养殖基地,成群的跑山鸡四处游走,村主任李启卫一声吆喝,撒着粮,引来了不少鸡群。
去年5月份,大水村利用村社一体合作社将荒山变成了养殖场,村民们以土地、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实现全村入股发展,村支两委成员既是合作社成员,也是主要管理人。
“我们养殖的叫凤祥鸡,现在存栏约有1万羽,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正式出栏,主要销往当地市场和四川。”李启卫介绍。为提高跑山鸡养殖质量,村支两委成员先后前往周边附近县(区)及乡镇学习管理和技术,并成功脱温出栏小鸡。
培育天麻种。新华网发
既要生态美,也要产业兴。野角乡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约化生产效应凸显,全乡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为当地群众发展铺垫了平台,拓宽了路子。(韩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