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动‘三农’,数字乡村建设正当时。”本月初,农村青年创业创新联盟智慧农业研讨会上,朴侬智慧农业于明磊博士侃侃而谈。自动浇水、自动物理杀虫、可视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预警、决策、分析——江海大地数字乡村精准化种植、智能化决策的精彩案例与未来创意,让联盟43名双创“新农人”听得津津有味。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智能为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进华介绍,探索农业产业联盟“南通模式”,必须提升联盟内部凝聚力、主体向心力、技术创造力、产业引领力、社会影响力这“五力”。由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农民合作社等组建的“7+2”农业产业联盟,去年8月授牌至今,成功应对疫情、旱涝、极寒、狂风“四重考验”,实现营销总额221亿元,其中盟主单位160.9亿元、成员单位60.1亿元。
成果喜人,难题仍在。蔬菜产业联盟顾问、上海食用菌产业秘书长孙占刚说,联盟应联利联心,提高成员紧密度。上海2700万人口,仅50万亩蔬菜,市场自给率八成左右,且逐年下降,农资贵、劳动力缺乏。南通260万亩蔬菜,上海一个电话,南通从采收到配送,只需2到3小时。联盟正当时,不仅指导农民种,更要帮助农民销,集体打市场,在上海叫响南通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联盟应纳入政府编制“十四五”规划,拓展经营方式,尽快进入实质性实体运作。就联盟内部而言,盟主单位强、成员单位弱,简单的购销关系,难以形成高效的联合体。
同时,囿于自身固定的运营模式,联盟区域、产业战略发展方向有待提升。“联盟要把南通农业的标准、品质、品牌做出来。”原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袁希汉说,“联盟应进一步发掘南通传统种植技术,加强上海‘后菜园’人才队伍建设”。
以“机制”建设,探索“南通模式”,破产业难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分析联盟现状,“归零”之后再出发,提升凝聚力,完善内生机制至关重要。包括合作共享机制、“进退自由”机制、“统分结合”机制、“民主议事”机制、“产销预警”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等。同时,提升向心力,完善合作机制。推动联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研发中心、创建试验基地,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强与农业农村、科技、供销、金融部门的联系,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加强与农批、超市、校企以及农产品销售互联网平台的联系,开辟渠道、拓展销售。
在完善融合机制中,提升创造力。联盟充分挖掘特色产业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休闲旅游资源,有效融入“生态绿色、旅游休闲、‘互联网+’及大数据”理念,运用新科技、集聚新要素、拓展新类型、创办新产业、打造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探索培育机制中,提升引领力。联盟充分依托区域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传承资源,结合产业产品实际,设计LOGO标志,打造区域品牌,实行共享共有。组织联盟成员积极申请农产品商标,开展地标认证,争创名牌产品。此外,还要探索服务机制,全面提升联盟发展影响力。可以确信,聚焦“五力”,南通农业产业联盟,2022营销再创三个百亿,大有希望。(吴霄云 龚秋瑾)
[编辑: 许任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