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不与民争地、不与民争利”,突出“集土地、找人种”,做到连片规模经营,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萧县走出了一条做好土地文章谋求乡村振兴的路径。
“黄土地”焕发“新活力”
有序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打造连片产业建设。通过大力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乡村流动,让6000余亩良田担起乡村振兴“重担”,通过集中土地流转,让“小地垄”变成“大田地”,让“黄土地”焕发“新活力”。
这是萧县杨楼镇冯场村制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村级除了加强党组织对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县委也把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项目”强力推进。
该县紧盯农业土地核心资源,在全面总结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整合农村分散闲置土地实现集中连片,同时引入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耕种管收购销”全链条式服务,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开展以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为主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目前全县共有186个行政村实施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1万亩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预计增加经营性收入3800余万元。
目前,萧县23个乡镇全部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指导办公室工作专班,253个村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挂牌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一村一品”找到合体“嫁衣”
萧县王寨镇杨集村将豆角种植作为“一村一品”进行深入研究,专门聘请县农技人员担任技术指导,定期为村民讲授相关种植技术。
现如今,杨集村不仅生产青豆角,还发展蘑菇、胡萝卜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实现了产业多样化、农副产品多元化发展。杨集村在聚焦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小菜园”的有效路径。
杨集村是萧县支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巨变的一个缩影。
萧县依托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强化品牌优势,走出“特色”。大力发展辣椒、葡萄、胡萝卜、芦笋、山羊等特色产业,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市场优势、品牌优势,推动形成“红、紫、橙、绿、白”五大色彩为主题的“五彩”特色农业,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五彩”农业品牌。目前,全县累计葡萄种植面积8万余亩,胡萝卜6万余亩,辣椒制种1万余亩,芦笋5000余亩,白山羊养殖存栏50万余只,形成了特色明显、 优势突出、适合规模化发展的兴县富民多元化产业格局。
资源变资产 农民变股东
“张庄寨镇武楼村筹建冷库一座、50亩果蔬大棚一座,把它们与村里的土地、水塘租赁给致富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仅资源变资产一项收入就达28万元。”
在资源变资产措施推动下,这个村一年时间里冒出了5家农业合作社。但是,现有经营土地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企业壮大需求。为全面解决这一难题,村“两委”经过调研论证,推出了“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思路。2018年8月,武楼村刚推出这项改革,一下子就在村里炸开了锅。为打消村民顾虑,村里首先把200亩集体土地全部入股到合作社,并组成5个工作组深入村民家中讲政策、谈前景、引例证。经过3天的宣传,50户青年农民首先同意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股份制生产。截至目前,全村土地入股的股东达300户,入股土地2000多亩,亩均增收800元,村集体土地入股收入近30万元。
“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保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土地经营中的政治风险、种植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廉政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实现粮食作物的规模经营效益,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萧县县委主要领导在调研时说道。
近年来,萧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之举,不断激发集体经济新动能,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全县25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将达到5000万元以上,3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8个村突破100万元。(李伟 赵雪剑)
[编辑: 刘晓君 ]